【大樹老師講座】幫助自己,幫助孩子的負面情緒

在台北內湖發生了小燈泡的憾事,讓所有媽媽們都對於自己心肝寶貝的安全感到焦慮。謝謝大樹老師在3/31推去其他行程,特別到內湖一趟,用自己的專業告訴媽媽們如何面對恐懼,也如何安撫孩子們。

受益良多,感謝再感謝!

   

【講座內容】

I. 知道自己的情緒>  

不好的事情會一再發生、一再地引發我們的恐懼或憤怒,所以最重要的是先冷靜下來,不要回應仇恨導向的言論、加深自己的負面情緒。

其實事件發生時,各種情緒都可能發生,但是有些情緒屬於「第二層情緒」,也就是事件發生第一時間的反應未得到滿足時,後續繼續產生的其他情緒反應。所以在平靜下來之後,首先應該要釐清自己的「第一層情緒」是什麼,然後針對不同的情緒去安撫它,而不要拿更多負面情緒去餵養它。

舉例來說,想像力豐富的媽媽可能會想像出更多讓人不安的景象而倍感壓力,那與其抑止自己的胡思亂想,反不如試著想像超人突然出現在畫面中解救了大家。(另,快速書寫、快走、隨意畫畫、甚至扭動抖動都可以紓壓!)一旦放任自己的負面情緒滋長,它可能就會轉變成攻擊性的語言或行為,讓恐懼憤怒更加壯大。

家長的情緒平復下來之後,才有可能冷靜的面對孩子。所以,先安撫了自己,再去安撫你的寶貝吧!

 

II. 瞭解孩子的恐懼>

孩子情緒不平靜的時候,急著叫他們冷靜或對他們講道理可是一種大忌。孩子可能連自己的情緒是什麼都還搞不清楚,只是單純地用剛學到的幾種反應來讓你知道,卻被大人硬生生壓下去,未來他們可能會變得難以表達甚至拒絕表達他們的情緒了。最典型的父母壓抑方式有講道理,或是講「沒事啦~不要去想」、「我早就告訴你了吧」、「你怎麼那麼沒用/膽小」等等,這都是在暗示孩子:你的害怕是一種錯誤。

反之,父母應該用淺顯的語言問他們是不是害怕,或是生氣?不但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,更可以讓孩子認識「這種情緒叫做……」,讓他們未來可以更願意、也更容易與父母溝通。

下一步就是要配合孩子的需要給予關愛和協助,而不是講道理希望他們變勇敢。可以問孩子,他害怕/生氣了,那希望爸爸媽媽抱他一下?還是要唸繪本給他聽?甚至告訴他,自己小時候也會有這些情緒,但是後來都解決了,一切都還是會很美好。(小孩子最喜歡聽爸爸媽媽小時候的經驗了!)常常在做完這些事情之後,孩子的情緒就會趨於穩定。關懷的動作結束後,依然不需要附加更多抽象的道理,身教重於言教,只要父母自己是冷靜的、會積極關懷孩子,自然就會讓孩子擁有安定的情緒。

另外,小孩感同身受的能力比大人敏感,如果情緒裡摻入了小孩的幻想(譬如同學被老師罵,孩子可能覺得好像是在罵自己一樣而感到害怕沮喪,甚至直接跟父母說自己挨罵了),也不要指責他們,簡單一句:「是這樣的嗎?跟我看到的不太一樣。」就足夠了,讓他們可以去思考這整件事情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對年紀較大的孩子依然不急著講理之外,可以多用問句方式去引導他們了解情緒過後一切都還是會正常運作。

 

III. 愛與教導>

孩子是要用愛澆灌長大的,越多的愛就會給他們越多的自信去面對挑戰。在教他們注意安全之前,請每天跟每位孩子聊天10分鐘以上,並且都附加愛的擁抱吧!如果是上班族、假日父母也不必擔心,因為愛不會只來自於父母親,提醒孩子的照顧者,每天給他們足夠的愛~!

事件發生不久後的現在,很多父母表示不太敢帶孩子出去玩。如先前所提,要父母自己先感到安心才可以讓孩子也安心,所以先到自己覺得安全的地方玩就好了。而出門前,可以用簡單、孩子好理解的方式告訴他們注意安全的要點。譬如:要爸媽同意才可以跟別的大人聊天;而與其叫孩子留在自己的視線內,不如提醒孩子「一定要在看得到爸媽的地方」,對孩子來說比較容易理解與實行。

另一種方式,是可以在日常提醒他們,甚至用玩偶演練狀況給孩子看。不過無論是日常或出門前的教導,很重要的是使用「中性語言」, 簡單地描述可能會受傷、可能會找不到人幫忙等,點到為止即可,不要讓可怕的形容詞或狀態反讓孩子感到恐慌或懼怕。

 

【重點筆記】

I. 知道自己的情緒>

  1. 細察事發瞬間的情緒為何,而不是之後的反應或狀態
  2. 面對負面情緒,正面回應,而不是拿更多負面行為餵養它使它壯大
  3. 等自己平靜了才開始教導孩子

II. 瞭解孩子的恐懼>

  1. 不讓孩子壓抑他們的恐懼
  2. 詢問孩子的情緒,讓他們了解自己的情緒為何
  3. 配合孩子的需要幫忙
  4. 不講道理、不指責

III. 愛與教導>

  1. 讓孩子知道你的愛 (每天對話超過十分鐘、擁抱)
  2. 行前教導與每日教導雙管齊下
  3. 中性語言